设计部人员-甲级设计院人员要求

设计部人员

任晓栋设计部人员,男设计部人员,高级工程师设计部人员,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近几年先后带领团队完成设计部人员了中山路综合整治、鄞州大道快速路(东钱湖段)、绍兴市城市智慧快速路系统勘察设计等项目,担任浙江区域负责人后将城建总院的业务市场从宁波扩展至绍兴、台州、温州等。个人曾多次获得上海市各系统赛区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主持的项目曾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各类荣誉十余项。

任晓栋的长辈里有不少是从事工程建设行业的,也许是“遗传”了这方面的“基因”,任晓栋在高考选取志愿时,就已经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大学毕业后,面对业主、施工与设计单位的就业选择时,他的想法很简单:“比起去施工现场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来说,可能在电脑和图板上画设计方案更好玩一些。” 就这样任晓栋进入了道路交通设计行业。

从上海到浙江:抓住每一次机遇 不断挑战自设计部人员

不甘现状,敢于归“零”

2004年,从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毕业后,任晓栋在原市政局系统下的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干就是9年。期间获得过“市政行业青年突击队员表彰”“市政局系统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个人记功表彰”等荣誉,发表过《虹桥枢纽友乐路交通组织方案研究》等3篇论文,慢慢地他还开始参与一些部门管理工作,当时来看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但长期以来单一的项目类型让他产生了“危机感”,他想要“跳出舒适圈”去到更大的“舞台”历练。凭借在虹桥枢纽配套路网项目的合作契机,2013年任晓栋顺利地转换到了上海城建设计总院的发展平台,也再一次从“零”开始,回归一名普通的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师的角色。

抓住机遇 从“零”突破

经过短暂的一年蛰伏期,2014年任晓栋遇到了在城建总院的第一个“大单”——宁波市中山路(机场路至世纪大道)综合整治项目市政工程和景观提升工程,合同总额达2000多万,是城建总院2000年以来外地项目里第一个单项合同超1000万的勘察设计项目。相比本地市场,外地项目更注重于现场设计和驻场服务,需要一个有既有能力接手又愿意去外地的设计师。毫不犹豫,机会来临时任晓栋紧紧抓住,并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干优势,为他的职业成长按下了加速键。

设计一条路 融入一座城

享有“浙东第一街”美誉的中山路不仅是甬城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更是承载宁波城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道路,在市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设计也是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四年里,光完整的设计成果被推倒重来就经历了不止3次。

在设计方面,任晓栋动足了脑筋,充分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该工程穿越宁波老城区,全线与地铁1号线共线,为减小施工对轨道交通运营和现状交通的影响,他大胆提出全线路基大面积采用“泡沫轻质土”材料,避免对地铁结构的加载影响,保证路基的稳定和承载力;面对老城区地下管线和构筑物错综复杂的情况,他在宁波的市政工程领域首次提出并应用了BIM设计理念,通过BIM模型查找地下构筑物碰撞点,来调整管线路径和标高进行避让;此外,考虑到今后智慧建设“多杆合一”协调难等问题,他在此工程中将传统市政智能交通设计融入智慧城市理念,与其他相关设施一并统筹设计,合理充分地预留接口,避免重复建设和后期二次开挖。

在沟通方面,有一半宁波籍贯的任晓栋听懂宁波话、哪怕带地方口音的宁波俚语都不是问题,但这远远不够。为了快速融入当地文化,任晓栋工作之余搜集文献资料抓紧“补课”,硬是“啃下消化”了宁波这座城市以及中山路的历史沿革;为了掌握每一个设计细节,从前期研究到最后竣工的近4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周会沿着9.2公里的工程全线徒步走上两个来回,边走边看边思考,细到犄角旮旯,并借助谷歌地图等信息化手段对比研究。几年下来,他基本将中山路沿线及途经老城区内的各级道路、一些地名的本地叫法、街区地块的文化历史等烂熟于心,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本地通”。后期的施工配合更是得到了业主和施工单位的一致认可。

在宁波的四年工作与成长经历,为任晓栋立足浙江开拓市场奠定下了扎实的基础。2018年他进驻绍兴市场,带领团队一举拿下合同额3亿的绍兴市城市智慧快速路系统勘察设计项目,也是上海城建设计总院建院以来单体最大的市政类勘察设计订单。同年7月,任晓栋被任命为道路与桥梁设计院副院长兼浙江区域市场经理,开始全面负责浙江分公司各项管理工作。

设计部人员

设计部人员

从设计师到项目负责人:没有“快捷键”,做个有心人

成为一个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没有一定数量的项目经验积累是不行的;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型项目负责人,对其各项能力要求则更高。刚入职城建设计总院的时候,任晓栋的工龄已将近十年,“以十年的周期来说,我手上的项目数量其实不算多”,任晓栋这样评价自己。但总院将浙江的两个“大单”都大胆地交给了任晓栋负责,不是他有什么捷径,而是与他平时善于学习、沟通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刚工作时,任晓栋就不满足于仅仅按照带教师傅的安排画图写说明,而是在方案设计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与师傅和专家讨教,逐步积累成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应用于之后的工作和项目中,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晓栋谈到自己的特点时说道,“我这个人喜欢问为什么,有可能我请教师傅和其他专家、与自己去翻规范案例得出结果是一样的,但肯定的是,他们告诉我的不仅仅是规范案例里的一个数字或一个结论,还有为什么这么做的道理和他们自己的理解及经验。” 如此循环往复,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任晓栋的专业技术提高的很快。

在日常生活和外出旅游中,任晓栋也是个有心人,随时记录与工作相关的所见所闻;因为经常出差,他还养成了边跑步边思考工作事情的习惯,想好后回来就记下来。此外,他每完成一个项目都会写一篇总结,如果项目周期比较长,也会保证每年至少写一篇,而不是为了评职称或发论文专门去写。

任晓栋对下属也是同样的要求。在专业技术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不会因为下属某项工作不会就大包大揽自己做掉,而是给予指导 *** 思路,做的不好再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除非到了时间节点还没能达到他的要求的时候他才会自己收尾,但也要求下属在一旁看着该怎么做,掌握工作思路。在管理上,他希望下属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事无巨细向他请示,但每一个判断决定都应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及时总结原因,以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先专后泛 善于表达

这是任晓栋对当下青年设计师的建议,也映射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他看来,一上来就想着做负责人,什么都要做,只会什么都做不好。他认为,刚开始两三年里,应把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夯实、做精做细,当你有一个很强的抓手的情况下,再把相关专业的知识触类旁通,才能够去协调、沟通、把握。

“现在很多设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不太愿意去表达,业主或领导一问就瘪掉了,或者不太愿意主动去说,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比较愿意去表达,也不怕跟领导去解释一些事情。” 任晓栋不惧沟通交流,还分享了一件在老单位时的一件“莽撞”趣事,“崇启通道建成开通那年,在当时的住建委开会,期间闲聊时,某位领导说起现在去南通有了崇启通道更近更快了,而我印象中应该还是走苏通大桥较近较快,所以当时我就插嘴说好像不对,并在现场打开地图测量路程距离,甚至还用了虚拟导航,最后证实的确是苏通大桥线路更近。自己当时也年轻,没有想到“质疑”领导可能会显得“不懂事”,我只是希望通过交流沟通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种大胆提出问题、开诚布公的交流态度,一直延伸到任晓栋开拓市场,或与业主沟通汇报时的场景中。比如在宁波和绍兴两地市场项目中,他不会把上海经验简单复制过去,而是与当地同仁多交流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和风俗,因地制宜开展设计。即使作为项目负责人、成为副院长后,他对下属也是保持一种尊重平等的沟通方式,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融洽奋进。

从项目负责人到市场经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现阶段的任晓栋仍活跃在设计一线工作,担任着数个项目的负责人、审核人,这使得他不脱离实际,在市场拓展工作中更踏实,也能在经营洽谈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设计经验;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市场工作的经历,他更真切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从而在设计工作中帮助他少走弯路,更好地带好团队、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现今,设计行业绝大多数的市场经理都是从设计师成长起来的,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哪些素质,任晓栋认为需满足三点:一是前期策划阶段,要多交流、勤思考,想业主所想;二是设计研究阶段,要接地气、善变通,方案设计上因地制宜;三是服务配合阶段,要守底线、创口碑,合理合规合适地处理好参建各方的关系。

谈起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任晓栋表示,无论以后如何发展,或做市场经营、或做其他方面的管理,都不会完全脱离一线设计工作,对一个行业经营、管理者而言,不懂技术如浮萍无根明月无影,也将失去业主的信任。

设计市场的未来:三大变革提高设计话语权

2004年毕业那几年,便有人说设计市场已经是夕阳产业,但近20年来,设计行业仍然在持续平稳发展。任晓栋认为,城市更新会给行业带来新一波发展机遇,未来设计师将不仅仅是绘图员,而逐步被认同为思考者、策划人和咨询师,行业的社会认同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他看来,未来设计行业将朝着数字化、全过程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低端重复性劳动将逐步由AI智能替代,设计师则逐渐走向高附加值的咨询服务角色,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将会有所改变;单一设计咨询将走向全过程咨询方向,对设计师全方位要求将会两极分化,一个方向是某一阶段的高精专,另一个方向是类似“急症全科医生”的全才设计师;施工设计总承包将越来越多地转变为设计施工总承包,设计在项目建设、验收、运营阶段对于建设单位和业主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说起AI智能在出图应用上的技术障碍时,任晓栋侃侃而谈,“市政做一条路、一座桥不难,难的是建设条件的变化。现在很多路是在既有路上改建,既有路下面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管线和构筑物、甚至于文物古迹等,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或更久,没有任何资料,现有所有手段都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精准的测量物探及建模,给标准化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离开了标准化就需要人为介入,这是目前数字化和AI暂时较难做到的。除非可以把这个空间内所有构筑物所有条件都排摸清楚,然后把对它处理的原则和标准写成编程语言,赋予数字化,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AI智能出图。”在记者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任晓栋一直在学习和思考,与时俱进。

发布于 2024-08-07 11:08:02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2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