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教学设计_念奴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四上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理解生字词,能正确规范书写田字格生字。
2、读准读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课文讲述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阅资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并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的原因以及如何真正践行的。
4、能读懂周恩来写的诗,说出诗意,体会诗的感情。
5、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谈话,了解伟人:
今天,我们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课前同学们已预习,现在请同学读课题,认读几遍生字词:崛(jué)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出示课文,学生读:
这位同学是谁呢?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你了解周恩来吗?学生自由汇报。
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东北上小学时就志存高远,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志。周恩来一生为国为民,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这样评价:
“周恩来以无私的献身精神毕生为祖国人民服务,用人民认为合适的一切方式为人民发挥了自己巨大的才能。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和进步所作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
*** 称赞周恩来道:
“还是我们的总理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服务员的工作都关心到了”。
【设计意图】紧扣周恩来为国为民的杰出贡献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与他在少年时代的立志是否崇高远大有着直接关系。
二、生字课文,读准读熟:
1、请同学们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读准课文。学生自读生字,自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
严肃(sù)清晰(xī)为之一振(zhèn)胸怀(xiōnghuái)赞叹(zàn)当效此生(xiào)疑惑不解(yíhuò)热闹非凡(fán)左顾右盼(gù)训斥(xùnchì)
崛起(jué)模范(fàn)魏校长(wèi)淮安(huái)门楣(méi)肇事(zhào)轧死(yà)劝慰(wèi)屈辱(qūrǔ)
3、学生读准读熟课文:
【设计意图】这课生字词多,先让学生读准生字词,读准读熟课文,字词义后面随文解读。
三、理清思路,抓住要点:
1、全文共十七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完成书后练习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汇报: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教师点拨:
这三件事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叹:土地被占国不振(十二岁那年)
怒:亲人轧死遭训斥(一个星期天)
赞:少年立下鸿鹄志(新学年开始了)
指导分段,理清课文思路:教师点拨,要抓住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的词句“新学年开始了”“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分别读这三部分,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书后这道习题提示着学习的内容和 *** ,也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赞:少年立下鸿鹄志
1、请同学们认真读1-10自然段,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汇报)
2、导读:
周恩来12岁时,在辽宁沈阳工作的伯父托人把周恩来带出江苏淮安,到东北辽宁沈阳去生活、求学。(出示中国地图,找出江苏淮安、辽宁沈阳的位置)。学生认读:淮安(huái)
来到沈阳,周恩来先在铁岭县银洲镇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然后就转入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教师板书:东关模范(fàn)学校,学生认读。东关模范学校开设了修身、图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等10门课程。格致是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修身是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教师板书:陶冶身心 涵养德性)
有一次,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fàn)学校的魏(wèi)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3、请五位同学朗读表演文中对话,再现当时课上的情景。(一生站到讲台,当魏校长,四位学生在座位上依次起立回答。)学生评议对话表演。教师点拨:要根据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
(1)、讨论:你认为4位同学回答得怎样?为什么?
认读、理解:门楣(méi)
① 门框上端的横木。
教师画图,再指教室门的门楣
② 门庭,门第。你是怎么理解光耀门楣?
“光耀门楣、光大门楣”让整个家族感到荣耀、感到自豪。
(2)、关注对话时的动作表情神态语气的描写,四位同学只重点写了周恩来。“若有所思 清晰(xī)而坚定”说明了什么?(他这样的志向是深思熟虑的,是坚定的!)
(3)、讨论:这四位同学的回答,魏校长最满意的是谁,你怎么看出来的?品读“为之一振”“怎么也没想到”“睁大眼睛”“高兴”“追问”“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些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语气的描写,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讨论汇报、朗读)
比较“为之一振”“为之一震”,此处“为之一振”,是指心里倍感振奋。为什么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为之一振?
“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这里的“效”什么意思?(效法,学习)
教师小结:
周恩来这么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公而忘私、救国救民的鸿鹄志。泱泱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急需热血男儿,以救国救民为己责。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周恩来志存高远,见识不凡,魏校长看到了拯救中华的希望,看到了拯救中华的力量,心里怎能不为之一振,继而又高兴地连声赞叹?
【设计意图】朗读表演,再现情景,品读字词,走进人物内心,学生们在这些兴致勃勃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一定会被周恩来公而忘私、为国为民的鸿鹄志所感染!
五、叹:土地被占国不振
1、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呢?
自读课文11-14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心情。
疑惑(huò)不解:“疑惑不解”什么意思?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什么感到疑惑不解?“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讨论:你查阅了有关资料,你了解了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毛主席的一段话点出了“租界”的实质是洋人“直接管理”
(1)、自 *** 战争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清王朝腐朽、没落,我国丧失了大量的 *** 和大片的领土,最后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口岸“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地区。
*** 《中国革命和中国 *** 》第一章第三节:“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他们直接管理的租界。”
2、指导朗读:以沉重、忧郁的心情读11至14自然段
【设计意图】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
六、怒:亲人轧死遭训斥
1、最令周恩来感到愤怒的是在租界,他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按洋人的指使,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这个妇女!自读课文15-17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心情。
2、品读字词、体会感情:
(1)、轧死(yà)、肇(zhào)事:“肇事”什么意思?(引起事故)洋人引起什么事故?洋人的汽车把中国人轧死了。
讨论:谁知道按照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汽车把人轧死了,肇事者会得到怎样的惩处?而在租界,洋人直接管理,中国人的尊严和生命被肆意践踏。我们看洋人把中国人轧死了,中国巡警怎么处理的?
(2)、训斥(chì):“训斥”什么意思?训诫与斥责。
想象一下:中国巡警怎样训斥她的?
劝慰(wèi):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说明大家心里都怎样?非常愤怒,屈辱。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wèi)这个不幸的女人。
想象一下:大家怎样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3)、屈辱(qūrū):这个星期天,在租界,周恩来亲眼目睹洋人的嚣张气焰,他心里感到怎样?他会怎么想?
出示句子: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qūrū)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教师点拨:他真正感受到“苦难”“屈辱”二字,中国人遭受欺压,连生命都没有保障。他愤怒极了!他决心一定要救国救民,让中华傲然崛起!
【设计意图】品读生字词,体会人物的感情,这是钻研文本,发现这些生字词牵动文本内涵,才这样设计的。抓住这些生字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想象说话、感受体验,交流对话,逐层深入,学生不仅把字词学深学活,还深入体会到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立下这样的鸿鹄志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誓:邃密群科济世穷
(出示周恩来1917年写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东渡求学,誓学成后拯救危难时世:
从1910年春天到1913年2月,周恩来在东北生活了整整三年。这三年中,他在学业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长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志,成为他前进的持久动力。
从1913年8月入学,到1917年6月毕业,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了整整四年时间,周恩来在南开求学的四年,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日渐深重,周恩来的忧国忧民心情更加激烈了。
中学即将毕业,他把自己个人的前途与救国的道路联系在一起反复思虑,终下定决心要出洋留学。周恩来得到一位好友的援助,愿借给他一笔路费,帮助他到日本留学。
1917年的秋天,19岁的周恩来穿过鸭绿江,从朝鲜的釜山登船,蹈过滔滔的东海,来到了日本。准备刻苦的“面壁”求学,以求一旦学成“济世”的“群科”,将来“破壁”而飞,去改造当时的社会。
在离国之前,他放眼遥望,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俯案写下了这样一首表示自己决心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2、读懂说出诗意:
教师点拨:
(1)“大江歌罢”就是指吟罢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上阕首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掉头”之后,就“东”,就到日本去求学了。
(3)、“邃密”指精密研究,“群科”指各种科学,“济世穷”指拯救中国的危亡。周恩来到日本留学,是为了精深细密地研究各种科学,以拯救中国的危亡。
(4)、达摩十年面壁,苦苦修炼,终成一代高僧。周恩来决心像达摩那样面壁苦学,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拯救国家危亡。
(5)、“蹈海”出自《史记·鲁仲连传》:“魏王使新垣衍令赵帝秦。仲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海而死耳!’”周恩来的诗句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表达了要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各种科学并以若不能救国勿宁死的坚定决心。周恩来用这个典故,把自己求学救国作为志愿,同于鲁仲连以不帝秦为志愿一样。鲁仲连不帝秦失败了,就是志未酬,他就以死殉志愿。周恩来想要是救不了国,也就是志未酬,自己也以死殉志愿。鲁仲连自来都以为是个英雄,所以周恩来说自己这样做,“亦英雄”。
学生读读诗,读读教师的5点点拨,试着说说诗意。
3、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总结谈话,完成小练笔: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且一生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奋斗,立下了丰功伟绩。我们也要向周恩来学习,从小就要有远大的抱负,胸怀祖国,并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设计意图】教者要善于为学生的理解建构铺路架桥,把反复朗读和巧妙点拨结合起来。
二、 指导写字,正确规范:
这一课田字格生字很多,共13个“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我们要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字形,教师重点指导“肃、胸、疑、惑、顾”,分析字的笔画、笔顺,并范写。“凡、斥”这两个字虽然笔画少,但一定要写好“凡”的第二笔和“斥”的第五笔,教师也范写。学生完成《钢笔习字册》本课生字的书写。
【设计意图】生字书写,指导要细,时间要足,要求要严,只有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练就一手好字。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叹:土地被占国不振
怒:亲人轧死遭训斥
赞:少年立下鸿鹄志
誓:邃密群科济世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