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数据库的意义_临床研究数据库有哪些

随着信息化技术临床数据库的意义的发展,如何整合医疗数据临床数据库的意义的优势,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进行分析决策,采取疾病防控措施受到两会医疗卫生界多位院士委员的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陈赛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建立国家级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系统和规模化地收集专病信息的建议。

临床数据库的意义_临床研究数据库有哪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也在两会上提出一份《关于加快我国疾控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生物组学数据大爆发

陈赛娟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以海量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时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医院诊疗数据和病理及影像等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包括基因组、表观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在内的生物组学数据。

“依靠快速增长的生物医学数据,重新审视疾病,对疾病进行细化分层,使得医学研究的重点更加精细和深入,逐渐集中于亚专业和专病,特别聚焦在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严重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上。”陈赛娟表示。

她认为,建立国家级、标准化、可共享以及符合伦理规范的整合临床表型、疾病诊疗信息、临床样本及其生命组学信息等多层次的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由于临床诊疗与生命组学数据本身呈现多源异构的性质,并且专病数据业务流程由于涉及多个环节,而目前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与共享在技术上尚无统一的标准。

为确保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信息统一性、标准规范性和数据质量,陈赛娟建议,参照国家电子病历及信息化行业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最新临床专病指南与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药物词典等相关行业及专业领域的规范制定重大疾病专病数据集标准,统一临床诊疗和组学信息专病信息采集规范,信息数据接口和传输协议、临床数据交换与获取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从而为实现不同重大疾病专病在数据库平台上存储、对接与映射提供标准规范和重要保障。

她还提出,在信息化时代,单纯的学科能力已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构建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需要临床医学、临床研究管理学、生物信息学、IT业务人员和统计人员等共同努力。“数据的提取、清洗、分析及结果展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的支撑,而在整个过程中,临床专病人员需要深度参与到重大疾病专病数据库的建设之中。”陈赛娟表示。

目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数据共享还仅限于单一区域、单一医疗集团内,在国家层面上形成医疗数据共享的案例仍较为少见。陈赛娟认为,掣肘医疗数据共享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和技术标准两方面,未来需要解决数据责任权利不清、权属不明、数据需求不同等难题。

加速疾控体系数字化转型

葛均波院士在一份《关于加快我国疾控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中提出,目前疾控中心难以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换、共享进行快速分析决策,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例如,结核病管理系统是全国第一个专病报告系统,目前只能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交换,与当前疾控机构牵头,定点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模式不符。”葛均波表示。

另一方面,近年来多地省级疾控各自开发临床数据库的意义了信息化平台,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省级疾控信息平台互不连通,使系统的作用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主要表现为重点对象信息难以溯源,难以高效实现“人物同防”临床数据库的意义;重要物资智慧化管理水平低,缺乏物联手段,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影响统筹使用和信息更新;疾控相关数据交互共享存在困难,如病人跨机构、跨地区移动,疫苗异地接种和追溯等都涉及数据交互,当前传染病报告需要基层人员在国家系统和地方系统分别上传。

针对上述问题,葛均波建议加快建设国家、地方一体化的疾控信息系统,做到“一份数据,多次利用”,同时充分应用各地原有系统和数据资源;规范省级疾控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平台系统关系和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他还强调应强化智能化建设,推动疾控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将公共卫生信息全面融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促进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数据整合应用,构建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调度等能力,提升平台对流行病学分析、疫情研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业务的应用支撑;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生物信息识别技术等优势,尽快实现疾病防控一图防控、智能发现、自助预警。

临床数据库的意义_临床研究数据库有哪些

发布于 2024-06-18 17:06:17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30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