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_word有没有画笔

课堂不过是扇窗、是面镜子,透过它,最终读出的、照亮的还是自己的生命。王崧舟老师在这堂课上所流出的“清气”,正是从他生命的底蕴里焕发出来的。

王崧舟

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听过王崧舟老师的不少语文课,他的课一直是教师学习的标杆。从《我的战友邱少云》《一夜的工作》……到确立“诗意语文”后的《长相思》《二泉映月》……再到近期的《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每次听王老师的课,总有一种特别的感动,激昂处热血沸腾,舒缓处恬淡清朗,动情处泪流满面,伤感处满心酸楚。在风格林立的小学语文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贵族”式的存在,高贵、典雅、凝练、醇厚。诗,本来就是语言中的贵族,“诗意语文”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贵族”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了。

诗人王国维认为诗的境界有二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而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正兼有这两重境界——教者之境界,听者之境界。

不久前,王老师应邀在江阴市金童中心小学上了古诗《墨梅》一课,课堂上,教者尽显梅之净洁,语意高蹈;而学生亦能尽感梅之风骨,丝丝入心。

金童中心小学一直在传承梅之精神。这所名虽不显、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是江阴最高山——定山,金童玉女的传说流传滋养;东是“香自梅花来”的香山,宋朝苏东坡数度来此,留下“梅花堂”匾额,江阴的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多次来此,写下《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留下了“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的名句,梅之精气润泽着山脚下的一代代金童学子。这里走出了爱国佛学大师巨赞、中国教育大家顾明远、文学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由此,这堂课,也就更凸显出梅之“境界”。

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_word有没有画笔

顺学“适境”,清简扎实

看不到学生起点的课不是好课,不切合学生发展实情的课不是好课。一堂好课,必须要以学生为主,课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顺学“适境”。

课堂片段1

师:生字新词会认会读了,整首诗会认会读吗?

(课件呈现)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墨梅》,读了第一句,第二句迟迟未读)

师:是看不清吗?到这边来。

生:(对师耳语一句)

师:哦,原来是有两个字不认识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愿意请人帮忙吗?

生:(走下位置请教另一生,请教“朵朵”读音)

另一生:老师,他说屏幕上“朵朵”两字写错了,最后两笔不是点,而是撇捺。

师:哦,原来如此,这里老师用的是柳体的楷书,“朵”下面写成了两点,而你认为“朵”下面应是一撇一捺,所以你就不认识了。怪老师,现在你来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墨梅》,读准了,但不流畅连贯)

(其他学生都为其鼓掌)

师:为什么要为他鼓掌?

一生:因为他有继续朗读的勇气。

师:学习不怕犯错误,什么地方跌倒,什么地方爬起来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这就是勇气!

王老师这堂《墨梅》,不是第一次上,但对于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却是第一次上,所遇的学情肯定也是不同的。谁又能想到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会不认识“朵”字,且是因为字体的不同而不认识“朵”字。而王老师给了他时间,给了他机会,也给了他勇气,使大家也理解明白了这个小男孩,不由得都给了他真诚的鼓励,让他自信心倍增。

现今的展示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现象:由于备课设计得太饱满,环节安排得太烦琐,使得一堂课,貌似一路繁花,环环相扣,实则学生在教师的紧赶急催下,课堂之旅就变成了一路赶车、拼命爬坡、急促拐弯的劳顿之程,于是到最后在眼花缭乱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期待中的美丽风景。

王老师却能迅速地依学情而调整,顺学“适境”,和着学生学习的节奏,带领学生徐徐进入,学习了诗,也学习了 *** ,更学习了做人,无形中还学习了梅之“有勇气”的风骨。当然,清简的教学不同于简一单调,清是其质,简是其形,不苛于细,不耽于形,而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听、说、读、写,获得发展。

因诗“入境”,清新灵动

古诗,因其短小精简,课堂上完全有时间来逐一细析分解,所以我们一般会逐字逐句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很少有人会从整首诗的线索入手(诗的线索一般不明显,难发掘),关注其“起承转合”中的意蕴。

王老师这堂《墨梅》,精准地从“梅”入手先抓整体。

课堂片段2

师:“墨梅”“墨梅”,顾名思义,当然写的就是“梅花”。有人说,这首短短的只有28个字的诗里,竟然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

(课件呈现) 家中梅 画中梅 心中梅

师:那么,家中梅藏在哪里?画中梅藏在哪里?心中梅又藏在哪里呢?请大家默读诗,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

(课件呈现)——连线答题

我家洗砚池头树 心中梅

朵朵花开淡墨痕 家中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画中梅

只留清气满乾坤 心中梅

生:(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

师:“朵朵花开淡墨痕”写的是——

生:画中梅。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一句写的是画中梅?

生:因为在这一句中后面三个字写了“淡墨痕”,文房四宝里面有一个是“墨汁”,看到“墨”字,我就想到是画出来的。

师:说得清楚,因为想得清楚。继续看,“不要人夸好颜色”写的是——

生:心中梅。

师:同意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觉得“不要人夸”是王冕心里的想法,所以,这是心中梅。

师:一语中的啊!是的,“不要人夸”是一种想法,是一种态度。家中梅、画中梅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态度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态度呀!所以,这一句的梅花已经不再是梅花了,梅花好像变成了谁?

生:王冕。

师:最后一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

生:心中梅。

师:懂得了第三句,也就懂得了第四句。因为,只有心中梅才会有“只要留下”的想法和态度。看来,王冕的《墨梅》的确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已经被我们一一破解了。

诗的教学也需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而对整体的概括能力,也是四年级学生循序学习并需掌握的一种阅读技能。这样拎出一条线索,从整体入手,一下子就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梅”,轻松地引着学生迅速入了诗之“境”,入了梅之“境”。正是有了这条线索路径,整堂课的格局也豁然开阔敞亮起来。

缘情“蕴境”,清雅厚酽

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字蕴含丰富意思,令人回眸间常有新的顿悟。古诗也是古意的,带着历史的尘埃和时间的沙砾。由此我们也该承认,古诗,与学生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古诗的这个特点,所以在教学时,就需要我们适当地“蕴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身临体会。

王崧舟老师无疑是“蕴境”高手。

音韵“蕴境”:古诗的音韵也是有含义的,在音韵朗读中体会情境。

对于“家中梅”的教学,王老师重点是让学生在音韵的朗读中体会。突出朗读了“我家——”“洗砚池头——”,“我家”,不是张家、李家,而是我王家,是有着王羲之的王家;“洗砚池头——”,不就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洗砚池头吗?而这样的朗读,也正符合了这首平起首句不押韵的七绝的平仄格律:“我家——洗砚池头——树”,这里强调“我家”“池头”这两个方位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要像王羲之一样有勤奋高洁的心志,于是也使这“家中梅”有了根源(作者认为自己与王羲之同姓王,是同宗同气的)。

语意“蕴境”:紧扣“淡墨痕”明了心境。

“天底下的梅花,没有淡墨色的。有的梅花,是红色的,很鲜艳;有的梅花,是白色的,很亮丽。但是,没有梅花是淡墨色的,而王冕居然把自家的梅花画成了淡墨色。这是为什么?”因为,“淡”的是心啊!用“淡”组词,有“清淡”“淡雅”“淡泊名利”……是的,梅花,本是红如火、粉似霞、白像雪的色彩灼目,香气深酽的,但在《墨梅》中,作者偏就写了它的“淡墨痕”,淡淡的,清清爽爽的,摒弃了朵朵梅开的绚烂,用大片的淡墨染出满纸的“淡”,满心的“淡”,“清气”之感油然而生。

拓展“蕴境”:添加人物事迹理解诗境。

课堂片段3

师:咱们来看看,王冕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呈现)

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想推荐王冕去作府吏,被他拒绝了。

史书记载,老友泰不华多次举荐王冕为官,被他拒绝了。

史书记载,他的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史书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件事,人物不同,情节不同,但是,有关王冕的一个词却完全相同,这个词是——

生:(齐答)拒绝。

…………

师:亲朋好友请王冕做官,他拒绝,这叫——

生:(齐读)淡泊名利。

师:达官贵人用重金购买王冕的画作,他拒绝,这叫——

生:(齐读)淡泊名利。

师:开国皇帝朱元璋请王冕出来做官,他拒绝,这叫——

生:(齐读)淡泊名利。

师:现在我们发现,王冕的画中梅也藏着秘密啊!一起读——

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

互文“蕴境”:梅“清”与梅“香”比较中领悟意境。

很多人写梅花,写的不是“清气”,而是“香气”。这时,王老师出示写梅花“香气”的五首诗句,让学生朗读体会。王冕为何独独写了“清气”呢?在比较中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2.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心灵)品出来的;3.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高洁)的人才能品出。”而后再出示王冕的梅花“清气”诗《素梅》几首,引读渲染升华,在互文的比较中领悟王冕的一身清气。

论诗“出境”,清气流传

“文章是别人的,心事必须是自家的”(孙良),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同时,也必须引领他们“出境”,站在自身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去评品、论述,这样才能生长出他们自己心中的“梅”。王崧舟老师的这堂《墨梅》,就是这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适时地引学生们“出境”,在“境”中走个来回,特别是最后的论诗“出境”,让清气流传更深广了。

课堂片段4

师:读到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墨梅就是——

word画格笔工具在哪_word有没有画笔

生:(齐答)王冕。

师:王冕就是——

生:(齐答)墨梅。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把它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墨梅——王冕,托物——言志,核心只有一个,灵魂只有一个,这个核心和灵魂就是——

生:(齐答)清气。

师:孩子们,从王冕开始,从墨梅开始,清气就这样在天地之间流转。你听:我家洗砚池头树——(齐诵《墨梅》)

师:随着墨梅的流传,随着王冕故事的流传,爱上梅花,爱上清气的人越来越多,你再听:我家洗砚——(再诵《墨梅》)

(课件播放歌曲《经典咏流传·墨梅》)

适境、入境、蕴境、出境,使这堂课有了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于是《墨梅》的画格、诗格、人格,就融成了这课堂的诗格、课格、人格。

其实,课堂不过是扇窗、是面镜子,透过它,最终读出的、照亮的还是自己的生命。王崧舟老师在这堂课上所流出的“清气”,正是从他生命的底蕴里焕发出来的。

在来金童中心小学上这堂课的前一天,王老师痛风发作,但他在一瘸一拐下,坚持来赴这场清梅之约。在他的点染下,孩子们传承的梅之精神被激发升华。在王崧舟老师来校上课次日,顾明远教授携夫人周蕖(鲁迅先生侄女)回母校金童中心小学。在和顾老交流中,刚上过《墨梅》课的学生说:“我们不会辜负顾爷爷的期望,我们要健康、活泼成长,做一个有用之人,像梅花一样,清气留存!”

这正可谓是“境润金色童年气,课与梅花一样清”。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获“无锡市名教师”称号)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4日第9版

作者:刘敏威

发布于 2024-08-21 13:08:2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2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