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乘法的概念**
1. 引入:
* 老师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一堆苹果和一堆梨。
* 询问学生:如果把苹果和梨放在一起,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 学生回答后,老师介绍乘法的概念:乘法是把两个数相加多次的操作。
2. 乘法符号:
*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乘法符号“×”。
* 解释乘法符号的含义:乘法符号表示把两个数相加多次。
* 举例子:3 × 4 = 3 + 3 + 3 + 3 = 12。
3. 乘法口诀:
* 老师介绍乘法口诀的概念:乘法口诀是把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背诵下来。
* 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乘法口诀一到九。
**第二部分:乘法的性质**
1. 交换律:
*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交换律的公式:a × b = b × a。
* 解释交换律的含义:乘法的两个数可以交换位置,乘积不变。
* 举例子:3 × 4 = 4 × 3 = 12。
2. 结合律:
*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结合律的公式:(a × b)× c = a × (b × c)。
* 解释结合律的含义:乘法的三个数可以任意结合成两个数相乘,乘积不变。
* 举例子:(3 × 4)× 5 = 3 × (4 × 5) = 60。
3. 分配律:
*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分配律的公式:a × (b + c) = a × b + a × c。
* 解释分配律的含义: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然后把结果相加。
* 举例子:3 × (4 + 5) = 3 × 4 + 3 × 5 = 27。
**第三部分:乘法的应用**
1. 求面积:
*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
* 询问学生:如何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 学生回答后,老师介绍乘法的应用:求面积。
* 举例子: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解:5 × 3 = 15(平方厘米)。
2. 求周长:
*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
* 询问学生:如何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 学生回答后,老师介绍乘法的应用:求周长。
* 举例子: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解:4 × 4 = 16(厘米)。
3. 求体积:
*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体。
* 询问学生:如何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 学生回答后,老师介绍乘法的应用:求体积。
* 举例子: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多少?
解:5 × 3 × 2 = 30(立方厘米)。